特殊岗位演绎精彩人生

——记市康复医院器质性精神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杨宗儒

2014年8月27日《宝鸡日报》健康卫生版    庞文渊

   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这样一句誓言:“我愿尽我力之所能和判断力之所及,无论至于何处,遇男遇女、贵人及奴婢,我之唯一目的,为病家谋幸福……”这就是说从医要有仁爱之心。 2000多年来,“希波克拉底誓言”一直被医学界传承。
    在我市康复医院,担任器质性精神科主任的杨宗儒副主任医师,把“希波克拉底誓言”作为自己行医做人的座右铭,近20年来,他采用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技术、低剂量的药物治疗方法,让一个个大脑功能紊乱的患者走出了梦幻般的世界,在器质性精神科这个“特殊岗位”上,默默无闻,任劳任怨,演绎出不平凡的精彩人生。


刻苦钻研   打铁先硬自身骨


    古人云,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。对于一名精神疾病患者来说,能遇到帮助自己重获心理健康的医生,就是莫大的幸运。
    杨宗儒从儿时就有一个梦想:决定当一名医德高尚、救死扶伤的医生。为了实现这一梦想,他勤奋好学,乐于上进,1997年,从延安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市康复医院,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。上世纪 90年代末,他在我市率先实行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技术,成为全市精神科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。
    笔者走进杨宗儒的办公室,只见桌面上堆了一摞摞专业书籍。只要在闲暇时间,他都要刻苦学习业务知识。他说:“打铁先硬自身骨。医学知识浩如烟海,涉及知识面很宽,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科医生,不但要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,还要通读国外哲学及心理学。只有博览群书,刻苦钻研业务,才能解除患者肉体上的痛苦,同时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。”
    为了积累临床工作经验,他整日守在患者病床前,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,解开了一个个疑点。在全国著名精神科专家杨浦德教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下,他以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精神,刻苦钻研,业务技能和诊疗水平明显得到提高,成为一名学术型医生。
    一次,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,住院一个多月症状还未能缓解。他心急如焚,翻阅国内外相关治疗经验报道,结合实际,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,一方面进行药物治疗,另一方面进行心理辅导,经过半个月的时间,这位患者的症状终于得到了缓解。
    器质性精神科护士长崔雯说:“杨主任是‘学术型’的,只要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东西,他都会主动钻研,最爱问‘为什么’!”  
    由于勤奋好学,刻苦钻研,杨宗儒先后撰写科研论文 20余篇,分别发表在国家级、省级医学刊物并在省内精神科交流,其中一篇被《中华精神科杂志》收录,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。 2002年和市中心医院合作完成了中心医院神内课题任务,获中心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。他主持的“事件相关电位在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应用”,获2013年宝鸡市卫生局科研立项。
    从医近 20年来,杨宗儒不为利所动,不为名所累,以其高尚的医德,精湛的医术,严谨的治学态度,赢得了病人与家属的好评,赢得了同行的敬重。


医术精湛   为患者解除痛苦


    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是困扰精神疾病治疗的瓶颈,自知力恢复的好坏是精神疾病预防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,杨宗儒应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,通过认真观察、细心钻研,借鉴国内外的有关先进经验,采用单一用药、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,使一个个精神障碍患者摆脱了病魔的折磨,一个个精神慢性衰退患者走上康复之路。
    一位来自甘肃省的患者刘某某,因患精神分裂症长达 10余年,家属对其治疗失去了信心,患者精神慢性衰退。来到精神科后,杨宗儒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,并用认知心理治疗,使患者短期内病情好转。患者出院后,他一直坚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。目前,患者刘某某已摆脱了病魔的折磨,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。  

大爱无言   争当患者知心人


   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,需要医生更多的关爱。在临床工作岗位上,杨宗儒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遵守社会公德,乐于助人,以诚待人,与人为善,关心、爱护、尊重患者,急患者之所急,想患者之所想,用心去感化救治病人。
    2013年,杨宗儒首次在康复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中,开展团体心理治疗,探索还病人以尊严,团体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新途径,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好评。
    杨宗儒说:“精神科患者的痛苦是别人不能体会的,而且他们的家属更是痛苦万分。我们要千方百计多为患者利益考虑,有了爱心才能有良好的医患关系,有了爱心我们的责任感才更强。在开始接触患者的一个阶段内,由于患者猜疑成性而是非不辨,往往会采取与医务人员不配合的态度,甚至是采取敌视的态度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作为医务人员,必须要有耐心、爱心、仁心,尽可能创造一些条件,争取患者的配合。”
    杨宗儒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一次值班时,一位患者出现了肠梗阻,他就为患者进行了胃肠减压,按患者肠蠕动的方向进行按摩,通过一系列的抢救,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;一位岐山县故郡镇的患者家属,两个女儿都患精神分裂症,家里为两个女儿看病已举债累累,了解了患者家属的困苦后,他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。家属深受感动,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,称他是活菩萨;一位教师因长期精神失常不能上班,经过他的细心治疗,这位教师重新走上了讲台。出院后,这位教师为他送来了自己画的一幅“华佗再世”的画。
    杨宗儒就是这样,在器质性精神科这个“特殊岗位”上,为患者解除了病痛,挽救了许多家庭。


上一篇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