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迷失的心灵解码

——记市康复医院器质性精神科医生何艳琴

2014.8.23《宝鸡日报》副刊  刘亚媚

  这是一群特殊的病人,他们有的兴奋、躁动甚至会冲动伤人,有的悲观厌世、目光呆滞,有的思维混乱、疑神疑鬼……他们就是很多人唯恐躲之不及的精神病患者,而精神科医生却要整天和这样的患者打交道。市康复医院器质性精神科医生何艳琴, 25年来奋战在临床一线,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精神病患者干涸的心田,努力唤回他们曾经迷失的世界。
   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起,何艳琴就告诉自己,要恪守一个医生的职责,尽心尽力为病人解除痛苦。到精神科工作后,她深深感到,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痛苦不堪的家庭,医治一个精神病患者就等于解救一个家庭。要当一个优秀的精神科医生,诊断要准、用药要快,如何诊断、何时用药、多大剂量,哪个环节把握不准都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。为了提高自己,她密切跟踪学术动态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因工作中表现优秀,还曾先后两次被医院派出去学习。
    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一些人称之为“疯子”“傻子”,人们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,甚至歧视他们。何艳琴说,患有精神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,患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只会导致病情加重。自己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,不但要尊重患者,还要以更多的耐心去对待他们。有时,还要把他们当小孩一样对待,哄一哄、夸一夸,顺着说、夸着说,这样,患者才能在心理上接受医生,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。  
    有一个 50多岁的患者,一直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,悲观厌世,寡言少语,几次寻死,幸好都被家人及时救了下来。家人把他送到市康复医院治疗,何艳琴反复开导他说:“跟你得同样病的人都治好了,这病没什么要紧的,你要有信心。”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治疗和心理疏导,这个患者打消了轻生念头,脸上有了笑容,也爱找人说话了。
    还有一个患者至今让何艳琴印象深刻。这个患者得了精神病后,离家出走,流落到山里,风餐露宿,几乎成了一个“野人”。当他两年后衣衫褴褛地回到家里时,家里人几乎不认识他了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何艳琴的科室,流着泪说:“大夫,我儿子现在连话都不会说了,嘴里说的啥连我都听不懂,求你把他治好,他十句话我能听懂五句就行了。”在何艳琴的精心治疗下,这个患者恢复了部分语言功能,让家庭看到了希望。  
    有一个年轻的女孩患了抑郁症,经治疗后病情有了很大的起色,性格变得开朗起来。有一次,她在检查时还特地给何艳琴带了两块巧克力,笑着放在她的办公桌上。有的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困难,何艳琴就用自己的钱买来包子、豆花、鸡蛋,给患者增加营养。从医 25年来,她一直坚持廉洁行医,先后多次拒绝药商的药品回扣,多次婉拒病人及其家属送上的感谢费、代金券等,以良好的医德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,得到了患者家属和同行的好评。
    医院开展支医活动后,何艳琴积极响应,分别于 1999年、 2007年到原扶风县绛帐地段医院和凤翔县医院服务了 3个多月时间和半年时间。在扶风绛帐工作时,有一名癫痫病患者因为停药突然发病,意识不清。她带领其他工作人员经过 12个小时的救治,将患者的病情基本控制,让患者脱离了危险。患者的家属感激地说:“幸亏有何大夫在,我的家人才保住了一条命。”
    作为一名高年资的精神科医师,在带教住院医师及实习学生时,她能言传身教,举一反三,严格要求,为宝鸡市康复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年轻骨干。
    由于她在医术、医德、科研、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,多次被医院评为“创佳评差”先进个人,2010年被评为全市卫生系统“创佳评差”先进个人。在医院开展的 2013年度“临床工作突出奖”评比中,她还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    医者仁心显大爱。现在,何艳琴依然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,无怨无悔,默默奉献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


上一篇 下一篇